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改革发展的大思路、大战略、大政策,是党的发展理念、战略思维和改革取向的重大转变,标志着党在实践中对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昭示着党执政理念、兴国战略、改革思维的一个巨大飞跃。本文拟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一些探讨。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浓缩。其丰富的内涵是: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在建党83年、执政55年历史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精髓和目的,意义非凡。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的唯物史观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核心理念。马克思不仅有《资本论》,还有一套“人本论”。马克思早就指出: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在经历了“依赖性→独立性”之后必将进入“人的自由个性”,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顾名思义,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目的。有三层基本涵义:一是主体为本。作为本体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并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能动、现实、双向统一中彰显。二是人权为本。作为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人权文化的核心是人的生命、自由、尊严高于一切。其中首要的是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把人作为人来对待”,要充分尊重并保障个人和民众的基本权利,主要是“五权”,即生存权、平等权、自由权、发展权、财产权,核心是财产权。三是人文关怀为本。作为思维方式,既要坚持物的尺度,更要运用人的尺度,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关注、高扬和终极关怀。
以人为本,主要是以民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三大生活水平、三大素质、尊重和保障人权、创造平等发展和充分发挥才智的社会环境,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和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唯一尺度的评价标准。
——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的三维结构,任何社会进步都是三者协调发展的结果,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先导。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最终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三大文明”整体推进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力量,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和重要条件。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
“政府、企业、公众”三大社会主体的结构调整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建构“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格局,建设服务、责任、法制和公开型政府,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公众成为市民社会的主导。
——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就是要“五个统筹”,推进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和结构性原则,是结构决定功能,系统要素的协调、平衡、互补,才会产生“1+1>2”的“非加和性”系统效应。协调发展旨在使系统诸要素、子系统从紊乱到有序、从失调到和谐,从而使事物及其内部诸方面保持量或质的平衡与适应关系,使自然、经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则是协调发展的创造性典范。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发展一起构成了20世纪两大理性精神。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向自然索取必须与向自然回馈相平衡,人与自然达到双赢、多赢;“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路”,既注意代内需求,更关心代际公平;本区域、本国家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其他国家乃至全球的发展为代价。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内涵认识所达到的较高境界,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所在。
——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统筹兼顾就是要运用高超的辩证思维和能力,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统一的筹划、综合的兼顾,在主与次、轻与重、缓与急、成本与代价、速度与结构、效率与公平等诸方面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总方法论。
统筹兼顾是全面性思维和“两点论”辩证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盘棋”、“弹钢琴”工作方法的理论原则。当前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好两大战略关系: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其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三者重要契合点和最佳结合点。二要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诸如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根本与具体、部分人间与部分地区间、国内与国际等各方面利益关系,其中最迫切的是要协调好各种利益群体的关系,尤其要重视、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由是观之,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个辩证有机系统,既要求我们反对“旧的片面性”,也提醒我们矫枉不能过正,要防止“新的片面性”。前者如:以客体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仅设定为“经济人”甚至损害人去追逐物的增长;把经济建设为中心演变和简化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或简化为“增长是硬道理”,从而形成了“GDP崇拜”和“GDP情结”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唯GDP论英雄”的“指挥棒效应”,建构了“GDP为中心的考核体系”甚至可以“一俊遮百丑”;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甚至人的生命为代价去追求产值,还时有地方保护主义作支撑。等等。一言以蔽之,滋生和出现了“增长的异化”或“人的异化”。后者如;以人为本就等于轻视物,甚至“见人不见物”;全面发展就等于没有重点,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就等于平均发展,“压快拉慢”;可持续发展就等于现阶段无所作为,无潜可挖;不唯GDP就等于不重视GDP,甚至否定GDP核算制;统筹兼顾就等于不要速度,在发展政策上搞急刹车,硬着陆。等等。显然,没有高超的辩证思维,就难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应该说,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都不是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首创。但是,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概括为新的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是本质和核心,并上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理念的全新高度 则是全会的一大理论突破和创新。